三強分享:煤價引發連鎖反應 削弱經濟增長原動力
2022-05-08 15:42:49
在去產能政策發力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煤炭價格自年初以來出現大幅上漲。
這在增厚煤炭企業利潤的同時,加大了電力、鋼鐵等行業的用電負擔,削弱了經濟復蘇的動力,也不利于煤炭去產能工作的開展。針對近期飛漲的煤價,發改委多次召開會議試圖給火爆的市場降溫,飛漲的煤價暫時收住了“腳跟
煤價脫離市場供需面瘋漲
11月2日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607元/噸,環比上行14元/噸,繼續刷新年內最高紀錄,且該指數較年初已經上漲了近90%。值得注意的是,為緩解今年以來煤價的持續暴漲以及部分地區的煤荒現象,從9月份以來,發改委已經連續召開八次關于抑制煤價過快上漲,穩定煤炭市場的相關會議,煤炭市場開始降溫。11月9日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606元/噸,環比下行1元/噸,從數據上看結束連續十八期上漲局面。
煤價持續反彈對煤企業績有顯著提升。據Wind數據統計,目前已有12家上市煤企披露了2016年業績預告。其中,扭虧、續盈等預喜公司8家,占比達66.67%,改變了去年同期煤企大面積虧損的態勢。但這個被業界形象地戲稱為“煤超瘋”的局面,其實并不是建立在煤炭供需矛盾改善的基礎之上的。據有關部門判斷,即便考慮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因素,到“十三五”末期,我國煤炭產能仍高達46億噸左右,大幅高于同期41億噸的煤炭消費總量。而2016年各省市計劃退出的2.9億噸煤礦產能中,實際可以貢獻產量的礦井產能不足1500萬噸,對市場供給影響有限。也就是說,當前煤炭價格的瘋漲,與市場供需的基本面已經脫節。